Skip to content

写拉松Live

作者:xyzloveu

All writing in writeathon——写拉松写作闭环

什么是写作闭环?我的理解是,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计,让写作行为不断循环,最终达成写作目标。在这里我的方案是结合职场人的精力状况,以天为单位循环设计的。

为什么要形成写作闭环?因为如果没有闭环设计形成飞轮效应,而仅仅依靠意志力驱动,职场人将很难持续地利用碎片时间创作。

为什么选择写拉松作为平台?在我测试过的写作平台中,个人感觉写拉松writeathon是一个相对能全面覆盖各种记录写作场景的软件,并且还有不少的创作小工具作为加成,更重要的是全平台内容无缝同步,而我的闭环方案需要在不同场景和平台下切换,所以自认为写拉松比较适合执行这个闭环流程。当然如果大家有自己趁手的写作软件也可以自行测试,欢迎分享成功的经验!

最后,如何在写拉松上形成创作闭环呢?我认为需要5个环节。

闭环流程图2.jpg

第1个环节,写拉松live——惯性维持。推荐时间:早上起床,20分钟。 顾名思义,和live-show,live-TV一样,live写作是一种现场实时(real time)行为。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资料,虽无标准答案,但大致能这样定义:

live写作:一种不经过提前编辑和预写,在网络或社交媒体上向别人实时展示创作过程的写作行为。

可以看到,live写作带有一定的社交属性,需要借助平台与外界产生互动,或许这种形式更像我们常在b站看到的学习区up主直播那样,展示自己的写作环境、写作内容、以及接受用户的实时评论。但我在本文所说的写拉松live环节,则大大压缩了互动强度和社交属性,更多把它视为一个“公共自习室”——与几个小伙伴约好时间,在规定的时段内一起专注写作,完成基本的字数时长门槛即可。创作过程中旁人无法看到内容,只有在写作结束后,live成员才可以彼此看到对方的写作数据,以及通过作者分享的链接进行评论互动。

【常见的Live形式】VS【用于写作项目环节的Live】(表格呈现)

为什么职场人需要这一种创作形式呢?因为我们并不是专职作者,缺乏系统性的创作环境支持,所以如果想要靠自己写点什么出来,常常是一拖再拖难以如期实现。而live写作这种有效但不沉重的行动压力,恰恰是一个没有稳定输入习惯的人所需要的。如果说ddl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每次live环节的推进即是一次对外宣言和受阅。可能以前只有自己知晓的ddl,现在因为有了旁观者的存在而变得威力加倍,由此强制自己去开启一天的写作之旅,很好地避免了拖延的发生。

所以说,想要获得稳定的写作惯性非常简单——在写拉松参加一次Live写作,结交几个同路人然后告诉他们,自己每天早上起床都会先完成一个30分钟300字的Live。相信我,这很有用。

参与情况柱状图.jpg

至于live的内容,我们最好选择可以完全从脑到手输出的内容,而不是改写、拼接之类的工作。因为首先早上是人大脑最活跃最发散的阶段,此时进行创造性写作再合适不过了。其次当写拉松Live开启后,会用zen模式屏蔽一切桌面干扰,配合键盘音效以及多种可选的白噪音,是一个非常沉浸的输出环境。而查找、修改、拼接等活动必然会破坏这个珍贵的创作环境。

在写拉松web端,你可以与其他小伙伴在同一个房间内进行写作,并允许有简单的互动。进入房间后,即会开启倒计时,并把界面强制锁定在写作界面。可以选择开启zen+白噪音模式,帮你更快进入心流状态。在此期间,成员之间的联系被压制在左侧人员头像上,你可以看到每个人当前的字数以及相对排名,当然如果这仅有的一点关联也让你分心的话,是随时可以隐藏的。

写作拾贝2.gif

当完成写作后,系统会在后台统计该房间内所有成员在live期间的一系列数据,包括字数、时长、速度等。并且如果有人选择分享作品链接,你还可以进入他们的作品页浏览,并简单地评论回复。

live评论.gif

第2个环节-卡片盒-灵感捕捉。推荐时间:白天,工作时段,15分钟。 不出意外的话,一天中接下来的1/3时间我们都会用来工作。通常这(至少)8个小时的时间都是被各种突发状态和并线事务切成粉碎的,连摸鱼都需要「一鱼N吃」。这是职场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们需要尽量优化自己的日程主动减少时间精力的碎片化,实在避免不了的情况下也不要躺平,可以利用这些时间碎片来辅助自己的创作。碎片之下很难进行深度思考,但灵感之花也往往从这些松散的时间缝隙中绽放。如果我们在上一个live环节种下了主题的种子,那么就不要忽略那些随时一闪而过的灵感。

Writing is thinking on paper,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捕获灵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快把它们记录下来。我们可以使用纸笔,也可以使用手机的备忘录,但在这里还是推荐大家使用写拉松app进行速记。它除了具备系统级的启动速度以及自动添加卡片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其上记录的灵感可以即时同步到写拉松多端矩阵中的任何一处,方便随时补写修改。

即开即用-writeathon1.gif

当然如果是桌面场景用写拉松web端速记也很方便,有快捷键支持。另外写拉松开放api,所以有热心网友开发了ios捷径和quicker的自动化卡片插件,甚至不用启动写拉松就能完成灵感速记。这些方法均可帮助我们利用好碎片的时间,如果能挤出15分钟,那至少可以记录3张100字的卡片,也是不小的收获。

quicker.gif

由于写拉松全端覆盖的特性,我们几乎不会错过任何记录卡片的机会。卡片支持双链引用、卡片扩展、无限层级标签,使得灵感的网状链接得以张开。更巧妙的是,写拉松设计的卡片盒并非传统文件夹,而是通过预设“时间、标签、关键词”对卡片进行动态筛选,从而达到自动归类的目的。 卡片盒功能图.jpg

第3个环节,卡片写作模式——碎片整理。推荐时间:晚上,20分钟 严格来说,不管是早上的30分钟live,还是工作时段的卡片记录,都是碎片内容,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机的归类和安置,以发挥其作用。

这时候,可以使用卡片写作模式来做好归类。写拉松提供了2种拼卡方式,一种是类似于scrivener沙盒的基本模式,可以把卡片放置于一个类似拼图的沙盒内,通过拖拽和视图切换,完成对卡片的排列以及再创作。另一种则是类似于gingko无限扩展树的高级模式,支持跨层级拖拽和局部导出。这两种方式除了可以对已有卡片进行拼接修改,也支持在任意位置添加新卡片补充完善,并且能够以项目的形式保存当前的卡片布局以便续写,所以在写拉松上,你可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卡片写作”。

卡片写作模式1.jpg

需要说明的是,无限扩展高级模式目前还处于beta阶段,如果不是写万字以上且结构复杂的文章,建议优先使用基础版的沙盒拼卡方式:

我们需要新建一个卡片项目。然后填充进恰当的目录标题作为分隔。然后在拼卡阶段重读自己的live和卡片,明确它们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把它们按顺序摆好(建议将Live内容也复制为卡片,便于融合)。在卡片联系紧密的地方,直接做好上下文的添加和修饰。让卡片融合成更大的群落。而对于暂时孤立的卡片,则需清楚下一步要添加的内容,归纳入写作看板,为第二天的live内容做好铺垫。

沙盒卡片界面.jpg

在这里需要清楚,卡片不是每一张都有用,至少,不是对当前的写作项目有用。因此该舍弃的要舍弃,该精简的精简,不要全都塞进沙盒。

此外,因为live是在相对沉浸的环境下完成的,所以具有天然组织上的亲密性。一般在卡片阶段不用特殊处理,但仍然要对其内容作出恰当的定性。因为早上live创作内容较为发散,可能对于整个写作项目来讲会有不够收敛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对live卡片做适当的切割,使用写拉松的卡片拆分功能把暂时用不到的拆分出去,并对这部分内容可以使用的方向做简单的备注,便于下次调用。

第4个环节,写作编辑器——成文改写。推荐时间:晚上,20分钟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在卡片沙盒内当然是可以直接修改的,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沙盒内容到一定丰富度后将它们导出为文章的形式来做修改。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在沙盒内查看内容,是以块为单位的,每张卡片之间有明显的边界存在。这样显示的结果好处是更能鸟瞰全局,更快定位梳理,保证结构连贯和完整。但坏处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块与块之间缺少弥合,而读者最终并看不到这些组块间的边界,他们只是随着时间自上而下地线性浏览。如果我们不重视内容块之前的过渡,读者的阅读体验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需要深入字里行间进行修改润色,使语意顺畅。

读者视角1.jpg

另外还有一个对整体进度不利的地方在于,如果内容一直在沙盒里面,那就永远是不确定的。我们容易沉迷在拼图的游戏里,而忘记了目标。这也是我亲身经历踩过的坑,所以目前我会采取定期把她们导出,然后将基本能确定的部分做精细的处理,把碎片牢牢地粘在一起。这样一方面在心理上对这部分内容产生了明确的预期,不再轻易去破坏这些稳定的结构,另一方面,也通过整合让空缺的部分更好地暴露出来,为自己后续的输出方向找到目标,推动写作项目的继续进行,而不是停在原地无节制地演绎。当整合合成更大的版块后,我们可以再将其导回卡片盒中,参与后续的调整拼接。同时将暴露出的空白区块提炼为待写主题放入写作看板中,指导未来的创作方向

成文改写.jpg

写拉松的写作编辑器设计的比较简约,但功能很全面。在作品收纳结构上有笔记本-故事-分组-文章-子页面,一共5级,可以像书架一样组织陈列自己的作品。在文章编辑上,采用MD语法,让用户专注于内容本身。并且和卡片盒打通,可以从文章中摘录卡片,也可将卡片插入文章。还有一系列辅助沉浸功能,比如前文提到的ZEN模式,流模式,键盘音效,白噪音等等。也有专门为网文作者准备的进度管理,写作大纲,话题生成器等,因与本文相关度较小,故不做过多介绍。

image.png

我个人更倾向于使用写拉松近期推出的离线版客户端进行改写。相比于web版本功能的全面来说,离线版只保留了写作编辑器相关功能,没有多余的按钮和区块。打开它除了进行线性的书写和修改,再无其它可以分心的地方,帮我们聚焦写作屏蔽干扰。另外,通过创作载体的切换实现对写作的不同阶段进行区隔,未尝不一种有效的心理暗示和仪式感。

第5个环节,写作看板——主题调度。推荐时间:晚上,5分钟

该功能在写拉松中名为“资料看板”,原本是为写长篇故事罗列人物资料准备的,允许用户方便地调起看板,添加内容卡片,并支持拖动。但作为我们职场人的日常写作工具,把它作为写作看板来调度主题也是很棒的。

如果说每天的live是维持写作惯性的发动机,那么写作看板就是指引写作方向的地图。所以尽管填充写作看板的环节往往是伴随着其它环节同步发生,单独占用的时间很少,还是需要着重强调下。

基本上通过当天对卡片的整合和文章的改写,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知道自己当前草稿的弱项和空白区是什么。这些缺失的拼图会形成我们的探索欲望,指导我们第二天的创作方向,同时提供持续创作的动力。如果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花5分钟审视一下当天归纳的写作看板,那我们就能带着问题入睡,在潜意识里寻找拼图,进行探索、加工和排序。当第二天一觉醒来,那个最适合live表达的主题会自己从中跃然而出,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将看板上罗列的「待写、进行中、完成」3列主题,按照自己此时的写作状态进行主题调度。 资料看板.jpg

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以上流程并非每天都要完整走完5个环节。我们可以根据精力情况和写作进展适当缩减步骤。

Live环节强烈建议保留。因为它是每天写作习惯的启动和维持,保护好这个习惯,在每天早上就把写作的念头种在脑子里。

灵感捕捉环节酌情而定。职场常常面对各种非计划内的突发状况,精力被各方面同时消耗,所以当有一点闲时出现,究竟是选择摸鱼回血还是将其投入灵感记录不必强求。所以这个环节我们灵活对待就好。

碎片整理环节建议保留。不管当天是否有实质的碎片卡片记录,关于写作主题的想法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当在该环节进行整理回看时,那些结构上的空缺,常常会给一些白天想过但没记录的内容找到落笔点。即使当时想法还不成熟,也可以顺理成章将该主题加入看板,为第二天的选题提供方向。

成文改写环节视量而定。当前面的环节产生的内容量不足或者不确定性较大,就不必导出改写。基本的修改增删在拼卡环节即可处理,直至某部分版块基本定型,需要对文字精雕细琢时再做导出。

写作看板环节酌情更新。该环节作用主要是为第二天的live选题做参考,如果通过前面的环节已经很清楚自己想要写什么,就不用非得放进看板。如果自己整理后提炼出比较多的待写主题,或者没想好具体写哪个,建议及时将这些选题放入看板,留作以后决定。

综上,咱们职场人即使每天只花30分钟投入在这套写作流程上(live+整理),也有很大可能最终达成写作目标。

有效性论述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会有怀疑——每天2个小时不到,这样写作真的有效吗?我简单说说我的体会:这套懒人写作闭环之所以会对职场人有效,源自4个方面:

首先是【过程导向】。如前文介绍,5个环节都只设置了很低的门槛,约等于“只要行动就能达成”,这样的门槛规则会引导我们更多关注“做没做”而非“做什么/多少”。因此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游戏里,职场人可以在不挤占主航道的前提下灵活地分配时间精力给创作,抱着轻松的心态完成每天的写作小循环。而很多时候,当我们卸下丈量结果的焦虑,只专注于过程本身,不求结果反而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第二是【最小循环】。这套系统并不鼓励一蹴而就,而是要每天从写作看板中选择一两个当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live或卡片形式的非线性的创作,并通过晚上整合改写,归纳出需进一步加强填补的主题,将其置入写作看板以备第二天选择。通过这样一点点一天天的无压渐进循环,最终逐步构建出完整作品。非线性的写作形式很适合职场人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碎片创作。而围绕看板的主题调度,则很好地平衡了整体方向与即时创作偏好的矛盾,让职场人珍贵的创作欲得到有效保护。

第三是【他律驱动】。他律驱动的引入是这套系统能成功的关键因素。相对于自律对意志力的高要求,他律则更强利用调外部环境来激发行动力。在这个懒人写作闭环中,颇有仪式感的live作为每天的启动环节,便具备着很好的他律性。Live8人的小圈子恰到好处,可以在创作之初对其他成员宣布自己的创作目标,并将每天的live片段发布出来,供成员阅评,以此形成“监督”环境。并且写拉松Live系统的弱社交和人数限制,也为这种“宣告”行为增加了安全感。对外宣言的驱动效应要远大于内心的鞭挞。极端一点说,如果这套系统只能留一个环节,那只能是每天20分钟的live。

最后是【信息打通】。这主要归功于写拉松的多端矩阵,不仅很好地覆盖了一天的写作场景,并且能把各场景各端产生的内容都沉淀在一处,便于集中处理。这种无缝衔接让我们的写作更加连贯,无需任何切换成本。而这种连贯性,正是维持职场人脆弱的写作流程循环不可或缺的。

结尾

感谢大家耐心看到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停止不前,要永远保持有效率的学习,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超越无休止的职场竞争和内耗。而我们普通人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写作提高认知,把知识消费变成知识生产。

但在如今这个碎片化趋势不可逆的大环境下,对绝大部分职场人来说,再去奢求有大段时间不受干扰地去思考写作,几乎是不可能了。

不过有句老话叫“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我们职场人写作也要学着当个贼,可以不一次就得手,但得时刻惦记着它。每天琢磨一会,随着时间推移,想得多了记录的多了,自然开枝散叶生花结果。

所以建议各位想要写作却苦于无法坚持的职场人尝试一下我总结的写拉松懒人写作闭环,相信在这样每日渐进的写作循环中,我们一定会孕育出一件件满意的作品,成为名副其实的终身学习者和知识生产者。